折衷主义 eclecticism 把各种不同的、甚至是根本对立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源于希腊语eklektikos,意为“选择的”、“有选择力的”。在西方哲学史上,公元前1世纪末就出现了折衷主义的思潮。近代法国哲学家库辛第一个用折衷主义来称呼他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一切哲学上的真理已经被以往的哲学家表述无遗,因此,哲学不可能发现新的真理;其任务只是从过去的哲学体系中批判地选择真理,他的哲学体系就是由黑格尔、谢林、莱布尼茨等人的学说拼凑而成的。恩格斯曾指出杜林观点和新康德主义哲学主张的折衷性特征。列宁也曾揭示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哲学是大杂烩,它的基本哲学前提是折衷主义的。第二国际中的机会主义者伯恩施坦和考茨基,也都以折衷主义的手法,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1896年伯恩施坦在《新时代》杂志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空想主义和折衷主义》,他提出折衷主义是一种“清醒的理智”,“是选择现象的种种说明及评价方式的方法”,要达到“对于整体的精密理解”,“必须求助于综合或折衷的方法”。伯恩施坦在两种互相排斥的观点之间像游蛇一样回旋,力图既“同意”这一观点,又“同意”另一观点,表现出无原则性。考茨基堕落为“中派”和社会沙文主义者,从哲学根源上来看,就是用折衷主义和诡辩术来偷换辩证法。列宁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篡改为机会主义的时候,用折衷主义冒充辩证法最容易欺骗群众,能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似乎考虑到了过程的一切方面、发展的一切趋势、一切相互矛盾的影响等等,但实际上并没有对社会发展过程作出任何完整的革命的解释。”(《列宁全集》第31卷第19页)折衷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