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新托马斯主义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新托马斯主义 neo-Thomism 亦称“新经院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之一,因渊源于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并将其理论推进到现代阶段,故名。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1879年教皇利奥十三世发表《永恒之父通谕》,号召“重建托马斯主义”,并把它规定为天主教的“唯一真正哲学”,要求各地教会把托马斯的学说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开展“托马斯主义”运动。1894年比利时枢机主教曼尔西埃创办的《新经院哲学评论》(1946年改名为《卢汶哲学评论》)被教皇规定为机关刊物,正式提出新托马斯主义或新经院哲学的名称,标志着新托马斯主义的正式兴起,1923年教皇庇护十一世发表通谕,进一步确认新托马斯主义在天主教中的地位。20世纪20—50年代新托马斯主义有了很大发展,其代表人物系统阐发了新托马斯主义的基本思想。1962—1965年天主教会召开第二届梵蒂冈会议,制定教会“现代化”的方针。会议主张建立各种科学研究中心,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使托马斯主义现代化,同时提出建立“教会合一运动”口号,主张新托马斯主义与不属于罗马教廷的宗教哲学求同存异,以维护共同的宗教原则。该派流行于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西德、美国和拉丁美洲等一些国家。主要代表有法国的马利坦、吉尔松、瑞士的波亨斯基、奥地利的威特尔(Gustav Wetter, 1911— )等。提倡以天主的“启示”为根据的宗教哲学,强调哲学必须服从神学。但也注视时代的变化、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以此调整其理论的中心点。20世纪80年代特别强调认识论和自然哲学,力图论证理性和信仰、科学和宗教的一致性。在认识论上,通过对知识的分析,既承认理性认识的客观性和理性判断的正确性,又推崇托马斯·阿奎那所运用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并把它称之为第一哲学和永恒哲学,把形而上学本体论中的概念作为认识的基本原则和最终、最普遍的对象。使思辨的存在和超验的存在发生关系,以消除具体概念和超验概念之间、有限存在和无限存在之间的矛盾,亦即调和具体的物质世界和上帝精神世界之间的矛盾。还从论证现实世界的存在中,确认天主的存在,确认现实世界的有限存在乃是对天主无限存在的分有,最后得出理性知识符合宗教信仰的结论。它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质料的学说作为其自然哲学的理论基础,认为自然科学在研究物质世界时必然涉及物质的结构和起源等哲学问题。认为任何物体都是由形式和质料所组成,质料是被动的、潜在的,形式是主动的、现实的。质料本身无规定性,是一种非存在。由潜在到现实,不能由质料本身实现。质料需要形式作为原则获得其规定性,实现其存在,它必定是被创造的,而形式则是自己独立存在的,是事物存在的第一动力和最终原因。正因为有形式,才出现各种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哲学以物质世界存在的最高形式天主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现天主的过程,它肯定天主,而不否定天主。科学和宗教在极其和谐的合作中揭示并证明天主。在社会政治观上,反对阶级划分,主张抽象的人性论。宣称尘世的历史是暂时的,未来的生命才是永恒的。还宣扬以天主为核心、以教会为领导的世界主义。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