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弗洛伊德主义 neo-Freudism 现代西方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并对其作出修正与发展的思潮。由此形成的学派,亦称“新精神分析学派”。出现于20世纪30—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其代表人物大多是由德国流亡到美国的精神分析学家。赞同弗洛伊德的主张,撇开社会生活过程和人们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研究个人主观内部的冲突,强调情绪动力的重要作用,坚持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方法。但不赞成弗洛伊德把人只当作生物学个体、仅用生物本能来解释人的精神现象与行为的观点,而主张人是社会生物,强调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对个体发展的首要作用,认为人的无意识并非主要是动物的需求,而是追求理性、发展、满足、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内驱力并不完全是生物性的,它适应社会,人的行为处于生物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之中,因具体观点上的差异而分成如下支派:以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 )、A .弗洛伊德和劳温斯坦(Rudolf Lovenstein, 1898— )为代表的“自我心理学”,修改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突出理性的“自我”的作用,贬抑非理性的原始本能的作用,在承认人格发展中生物的影响时,也考虑文化和社会的因素,并把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的发展至青年为止的观点加以修改,扩展到人的一生;以赖希为代表的“性欲经济心理学”,则把弗洛伊德的人性结构说推广到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思想领域,使性欲问题成为革命和文化的核心,提倡“性-政治运动”,并试图把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综合起来;以霍妮、弗罗姆、沙利文和卡丁纳等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他们不同意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决定论,主张从社会方面去理解精神分析学,认为社会文化、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等社会因素,才是决定个人的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