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 英 soul;德 Seele;希腊 psyche 该词英文源于希腊文。在外国哲学史中,灵魂的意义随哲学家对哲学本体论的了解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解释为精神、思维、精神生活等。古希腊奥尔菲斯教派与毕达哥拉斯已讲到灵魂问题,并提出灵魂不死与转世,柏拉图继承此学说以作为知识来源于回忆的证据。并认为灵魂有高低不同的理性、激情、欲望三重性,以之作为其国家三个等级成员的心理依据。亚里士多德从其形式质料说出发,认为灵魂是形式,身体是质料;灵魂是现实,身体是潜能;两者结合成为有机体,并认为最低级的灵魂是营养或植物灵魂,执行消化与生殖作用,较高的是感觉灵魂,有感知和欲望的能力,最高的是理性灵魂。在人的灵魂中有一部分是理性灵魂,是不朽的,而其余的植物灵魂与感觉灵魂则是可朽的。新柏拉图主义者认为灵魂是神所派生出来的。古希腊的唯物主义者多认为灵魂是物质的虚空、原子等,把物质与精神看成是同一的。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分别发展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点。奥古斯丁认为肉体为一实体,而灵魂是加上去的,带有偶然的联系性质。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灵魂是肉体的实体形式,是一切生命的和心灵行为的来源,灵魂是单一的,没有偶性。中世纪神学还认为灵魂有永恒性、非物质性、可转移性,即人生活时进入,死后即离开,它不可描述不可解释,并强调灵魂的主动性。近代哲学以理性或经验的活动解释精神活动,因而有笛卡儿的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并存的二元论,并以上帝的实体作为两者的控制者。斯宾诺莎则以精神活动为自然界的属性,从而达到以唯物主义解释人的精神活动。康德批判了以前的形而上学,否认灵魂的永恒性、不朽性、可转移性等,但发挥了精神的能动性,提出自我意识(统觉)的主体性,即能动性原则。这种观点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除新托马斯主义主张灵魂的超自然性外,大多以精神的能动性来解释灵魂的作用,冯特与W.詹姆斯均把灵魂看成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实体,语言哲学家赖尔则认为灵魂是一错误的范畴,笛卡儿所认为的是一独立实体乃是“机器中的鬼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