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 中国哲学史用语。(1)指易数。《周易》以筮数说明事物现象的生成变化。《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易传·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2)指自然之理。《荀子·富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义)而有用为人,数也。”《吕氏春秋·贵当》:“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3)指天神复制万物的模式。西汉董仲舒提出“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并用“月数”、“五行数”、“四时数”说明人之所以有“大节十二分”,“内有五藏”,“外有四肢”(见《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后又推演为气数,即命运。南朝刘峻《辨命论》:“将荣悴有定数,天命有志极。”(4)“六艺”之一。古代学校教育内容之一。《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教之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5)指技艺。《孟子·告子上》:“今夫奕之为数,小数。”《淮南子·原道训》:“詹何娟嬛之数”,东汉高诱注:“詹何、娟嬛,古善钓人名;数,术也”。(6)指术数。见“术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