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 中国美学史用语。指一种平和淡远的审美境界。由北宋梅尧臣首倡。《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认为“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平淡”是平中见趣、淡而有味,以平易简朴而又蕴藉含蓄的艺术语言和手法,创造出一种深邃淡远、耐人寻味的思想和艺术境界。王安石也认为“平淡”风格“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集》)。苏轼进一步强调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见《竹坡诗话》)。这一思想对纠正西昆体浮艳诗风和宋代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