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科维奇 Mihailo Markovic1923— 南斯拉夫哲学家,实践派代表人物之一。参加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战争。战后在贝尔格莱德学习哲学,195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在英国获博士学位,并开始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系任教。曾任该校哲学系主任和该校附设的哲学研究所所长。60至70年代任《实践》杂志编委。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方法论和政治哲学。在哲学上提出马克思理论是一种社会批判论,其中心思想是对现存一切(理论和社会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它包含两个哲学要素:哲学人本学和辩证思维的新方法。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哲学人本学或人道主义哲学,其根本是解决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问题。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存在”,即能进行自由创造活动的生物;“实践”是人实现其生命的最理想的潜能的活动,与属于必然性范围的劳动、物质生产不同。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出人们“自我实现”和达到“实践”这一理想境地的实际途径。认为“辩证思维的新方法”是指人道主义意义上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是对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彻底批判。主张对当代世界和南斯拉夫社会进行“完全自由的分析”和批判,其目标集中于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官僚主义。认为自己的这种理解才是马克思的真实想法,因而要求“重新解释”马克思的思想,并指责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是“肤浅的、简单化的、教条的”。在《辩证的意义论》(1961)一书中,试图用非约定论和非传统的方式来阐述辩证逻辑,把它看作是意义、证明和检验的辩证理论。主要著作还有《苏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修正》(1952)、《逻辑学》(1956)、《人道主义和辩证法》(1968)、《“实践派”辩证法》(1968)、《自治社会主义》(1975)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