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 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为汉学家段玉裁外孙。自幼受汉学训练,但无志于汉学考据,而“究心经世之务”。后从常州今文经学家刘逢禄学《公羊春秋》,探索经书的“微言大义”。主张“展布有次第,取舍有异同,则不必泥乎经史”。(《对策》)自谓好“天地东西南北之学”,以“后史氏”自命。与魏源同为当时提倡“通经致用”的代表人物,世称“龚魏”。政治上支持林则徐禁烟。主张修饬海防,加强战备;移民西北,巩固边陲。认为当时封建社会已进入“将萎之华,惨于槁木”的“衰世”(《乙丙之际箸议第九》),抨击官场吏治的种种弊端,称“一祖之法无不敝”,强调“更法”,提出按宗授田,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哲学上反对天人感应和五行灾异之说。认为“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壬癸之际胎观第一》)强调以“自我”代替“道”和“太极”,以人的主观精神作为天地万物的主宰。看到万物皆于相对待中而存在,“将相对之名不成,万事皆不立”(《壬癸之际胎观第七》)。历史观上,认为人类社会处于经常发展变化之中,“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上大学士书》)并指出历代王朝的更替,乃由于贫富过于悬殊所致,试图从财富分配的差异上探讨历史上王朝的兴衰和时代递进的原因。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之说,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认为人人有私心,强调“各因其性情之近”而“自尊其心”,就可以成为有用之才。指责封建纲常名教压抑人的本性,是中国近代个性解放的先声。美学思想上受儒、佛、法等家影响,赞美饱含生机的变、逆之美。认为“生”由变而来,“兴”由变而来,只有“变”才能生生不息(《乙丙之际箸议》),从美学范畴上揭示变和逆所蕴含的生机与活力。强调以“经世匡时”作为文艺作品的社会职责。要求诗文应有“童心”和真情,认为“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注重文艺的“独创”,反对“因袭”。追求“天然”之美,崇尚“剑光”、“风雷”式的壮美。其美学思想富有时代的气息和个人的特色。所作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著作编为《龚自珍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