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 中国美学史用语。指文学艺术的教育感化作用。“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毛诗序》)南宋朱熹注:“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诗集传》)儒家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把诗歌作为安邦治国,“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主张诗歌应发挥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维护人伦关系的效用。在先秦,孔子已提出诗歌兴、观、群、怨的作用,《荀子》和《乐记》更强调诗乐的教化作用,主张统治者利用诗乐教化人民。《毛诗序》继承《荀子》和《乐记》的观点,特别强调诗歌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古代文化遗产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