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 1763—1820 清经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字理堂,晚号里堂老人。江苏甘泉(今扬州)人。自谓“承祖父之学,幼年好易”(《易通释·自序》)。曾从阮元游学浙江,后应礼部试不第,托足病不入城市十余年。构一楼名“雕菰”,读书著述其中。专研经书,博览典籍。作《六经补疏》,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无所不究,尤深研《易》、《孟子》,颇多己见。撰《通释》、《图略》、《章句》(称《易学三书》),自称发明《易经》所讲“旁通”、“相错”、“时行”三义(见《易图略·自序》)。用数理解释周易,更由治《易》的方法通释诸经,认为“名主其形,理主其数”,“名起于立法之后,理起于立法之先”(《加减乘除释·自序》)。以先天抽象的“数”、“理”形式论述哲学问题,将一切事物的变化归之为“理之一”或“数之约”(《加减乘除释》卷二)。作《孟子正义》,认为人有智慧,能进化,进化必有赖于习行,并言人之性善,为清代群经新疏的代表作。又精于历算之学,撰《释弧》、《释轮》、《释椭》、《加减乘除释》、《天元一释》、《开方通释》等书,为当时算学名家李锐、汪莱所叹服。曾作札与人辨证“考据”名目之非,指其弊“患乎不思”(《雕菰集·与刘端临教谕书》)。故提倡“通核”之学,即要“主以全经,贯以百氏,协其文辞,撰以道理”(《辨学》),实以考据和义理并重。善属文,反对俗见,重视地方戏曲,作《曲考》(已佚)、《剧说》、《花部农谭》,尤以戏曲理论闻名于世。戏曲美学思想上,突破传统之正、变、雅、俗观念,推崇通俗戏曲,以“肖人”与“动人”作为戏剧表演的特征,称赞民间戏曲“其词质直,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花部农谭·自序》),反映出以审美移情的感染力为品评戏曲优劣标准的思想,但在分析剧目思想内容时仍未摆脱忠孝节义等旧观念。生平著作甚多,多收入《焦氏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