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与生 中国美学史一对范畴。指艺术创作的方法。在诗文方面,唐韩愈提出“词必已出”,“惟陈言之务去”。宋代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则主张“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宋人有持调和折衷之观点者,于是产生了“生熟”之说。陈永康《吟窗杂录序》云:“一戒乎生硬,二戒乎烂熟”(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五所引),认为生、熟皆为诗人创作之忌。《王直方诗话》亦云:“余以谓圆熟多失之乎易,老硬多失之枯干,能不失于二者之间,则可与古之作者并驱矣”。元方回则提出:“熟而不新则腐烂,新而不熟则生涩”(《恢大山西山小稿序》)。此后论及者甚多。明清时期,书画理论也多借用“生熟”之说,熟指技巧的锻炼和工整的描绘,生指不拘成法、质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认为生是艺术成熟的标志,书画须由熟到生,由工巧到自然,从师法到师心,从形似到神似。“画须熟外熟”,指既不违反绘画的基本技法,又不为陈法所束缚,达到从规律中追求自由的境界。又有人主张画须“熟外生”,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引李仰怀语云:“练熟还生,斯妙矣。”明顾凝远《画引》也说:“画求熟外生。”反映了明清时期推崇文人画,提倡生拙古朴,反对甜俗蹊径的美学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