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竑 1540—1620 明学者。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江宁(今属江苏南京)人。万历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主顺天乡试,被劾,谪福宁州同知,移太仆寺丞,升南京司业。师事耿定向、罗汝芳,笃信李贽之学。认为“佛学即为圣学”,将“明道辟佛之语,皆一一绌之”(《明儒学案·泰州学案四》)。力图调和儒佛,认为儒家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即佛教之“识心见性”(《答友人问释氏》)。认定佛经所说,最得孔孟“尽性至命”精义,汉宋诸儒经注只是糟粕。在美学上,提出“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观点,认为“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雅娱阁集序》)。论作文主直取胸臆,不为词家蹊径所束缚。批评拟古主义颠倒黑白,谬种流传。认为对古文词应“不以相袭为美”,而要化实为虚,化死为活,化腐臭为神奇,做到“脱弃陈骸,自标灵采”。对于文艺的本质和功能,继承传统文质相符的思想。既主张文以致道,以“性命”“事功”为实,强调“实胜”,又重视文艺作品的审美功能,认为应“得佳句于物表,疏导性灵”,“即无当于大道,而要为赏心悦目之资不可废也”。有《澹园集》、《焦氏类林》、《老子翼》、《庄子翼》、《易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