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Vajracchedikāprajňāpāramitāsūtra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亦称《金刚般若经》。姚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主要宣扬“般若性空”之理,主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平等心对待一切差别相,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著任何一物而体认般若实相的境地。鸠摩罗什认为,“金刚”有坚、利、明三性;而“般若”有实相、观照、文字三性。所谓“实相”,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历众劫不亏。实相又是诸法之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正如金刚之“坚”。所谓“观照”,指能观察、分析世界之万象,正如金刚之“利”。所谓“文字”,指需用文字才能表现实相与观照的道理,恰如金刚之“明”。以金刚喻般若,以般若求波罗蜜(到彼岸、即解脱),故称“金刚般若波罗蜜”。该经言简意赅,流传广泛,影响很大。异译本有:唐玄奘译《大般若经》第九会,又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隋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唐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并有多种注疏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