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 1887—1968 学者。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江苏宝山(今上海宝山)人。早年入上海广方言馆,受到改良主义思想影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秀才。光绪三十二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参加梁启超组织的“政闻社”。宣统二年(1910)回国后,参加清政府鉴定留学生考试,被授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后,曾任宝山县议会议长,组织“民主党”。1913年入德国柏林大学学习。1915年回国后,先后任上海《时事新报》总编辑,段祺瑞所设的“国际政务会”书记长,冯国璋总统府秘书。1918年赴欧游历,并留居德国三年,从倭铿学哲学,又常往法国求教于柏格森。回国后,1926年与李璜合办《新路》杂志,1932年与张东荪等召开“国家社会党”筹建会,创办《再生》杂志,宣传“国家社会主义”。1934年任国社党中央总务委员会委员兼总秘书,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常委、民社党主席等职。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上海国立自治学院院长、燕京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教授、民族文化学院院长。1949年经澳门去印度,1951年到美国。哲学上受倭铿和柏格森思想影响,认为“所谓物质者,凡我以外者皆属之”(《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否认有客观的标准。鼓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人生之总动力,为生之冲动,就心理言之,则为顷刻万变之自觉性,就时间言之,则为不断之绵延”(《人生观之论战》序)。主张人生观是“主观的”、“直觉的”、“自由意志的”,是“漫无是非真伪之标准”,因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人生观》),“历史之新陈代谢,皆人类之自由行为,故无因果可言。”(同上)从而认定人类社会历史为人类自由意志的创造物,否定社会科学的可能。在“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中,为“玄学”一方主将,被称为“玄学鬼”。1951年到美国后,撰写《理学的发展》一书,自称是“20世纪新儒家”。后与牟宗三、唐君毅等人联名发表了当代新儒家之宣言《为中国文化告世界人士书》(1958)。主要著作有《人生观》、《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人生观之论战〉序》、《〈唯物辩证法论战〉序》、《〈思想与社会〉序》、《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