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 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本”指宇宙本源或本体,“末”指天地万物。魏晋玄学主张“以无为本”。王弼认为形形色色的个别存在物(有)是现象(末),而在现象之后有更根本的东西是万物的本体(本),这种“本”、“末”关系是母子关系,“本在无为,在无名,离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老子注》三十八章)。“本”是虚寂的本体,也就是“无”或“道”,“寂然至无是其本矣”,而有形、有名的万物是从“无”或“道”所派生,故提倡“崇本息末”。他说:“老子之书,其几乎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并主张掌握本体去认识现象,反对舍弃本体去追求现象,“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老子注》五十二章)。受玄学影响的东晋佛教般若学代表人物道安,宣扬“一切皆空”。他通过假有本无(性空)来说明“空”理,与玄学的“本无”说相似,“夫人之所滞,滞在末有,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见昙济《七宗论》)。南宋朱熹主张“理本气末”,提出“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朱子语类》卷一)。又说“夫谓道无本末者,非无本末也,有本末而一以贯之之谓也,一以贯之而未尝无本末也。则本在乎上,末在乎下,其分守固不同矣”(《论语或问》卷八)。认为“本在乎上”的形而上的“道”(或理)是本体,而“末在乎下”的形而下的“器”则是“末”。明王夫之则用唯物主义观点来理解“本末”,“观物象以推道,循末以测本”。又说“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周易外传》卷五)。这种以“器”为根本的观点是与玄学家、理学家的本末观相对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