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枯中膏 北宋苏轼用语。指作品形式上平淡澹泊,而内涵则膏腴丰美。《东坡题跋·评韩柳诗》:“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认为韩愈诗“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东坡题跋·评韩柳诗》),推崇柳宗元诗为“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苏东坡集·书黄子思诗集后》),能于简朴古雅之中抒发纤细浓郁之情,素淡无华中寄托深远之趣。同时也强调外枯中膏并非“中边皆枯澹”,“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东坡题跋·评韩柳诗》),并认为外枯中膏亦是风格趋于成熟的一种表现,“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见《历代诗话·竹坡诗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