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 1908—1989 美学家。原名周起应。湖南益阳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曾留学日本。1931年回上海,曾任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并主编《文学月报》。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等。在美学思想上,主张“在新的现实和旧美学的彻底批判的基础之上”,建立“新美学”。认为“美并不只是在形式上”,如果离开艺术作品的现实的内容,一切关于美的议论都是空谈。认为美的感情,美的欲望,并不是先于社会的发展的、生物学的、内在的。“艺术品”和“主观的审美力”,“是从人类的实践的过程中所产生”。“科学的美学只有沿着唯物论的线索,才能坚实地成长起来。”(《我们需要新的美学》)高度评价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思想,认为它“把美安放在广阔的生活基础上,揭去了美的神秘的帷幕”。但批评车尔尼雪夫斯基有意贬低艺术价值的观点,认为仅指出美的对象是客观的还不全面,还应指出“有审美力的主体也是由美的对象(客观)所产生,而又产生美的对象”(《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和他的美学——〈生活与美学〉译后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与美学观点,“没有把专门的劳作付给予艺术,但是散见在他们全部著作中关于艺术的断片意见仍然可以看出一个完全的和谐的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艺术〉后记》)。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艺术》和《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两部著作,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高尔基、鲁迅等在文艺和美学思想上的见解。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认为艺术美根源于现实美,但前者比后者更高、更美。主张加强审美教育,认为“我们的文艺应当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民,培育人们高尚的美感,树立新时代的美的观念”(《让文学艺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提倡深入研究中国美学史和西方美学史,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主要著作有《新的人民的文艺》、《周扬文艺论集》、《周扬文集》、《周扬近作》以及《周扬序跋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