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艺 中国美学史用语。“道”指政治思想性,“艺”指艺术技巧性。先秦时孔子已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北宋苏轼在《书李伯时山庄图后》提出“有道有艺”的美学思想,把“道”与“艺”确立为文艺美学的两大原则,并认为道与艺两者是并重的、统一的,“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只有思想而缺乏技艺的话,客观事物虽能在心里反映,“了然于心”,却不能用手或口表现出来,不能“了然于手或口”。南宋陆九渊则把道与艺视为一事,“艺即是道,道即是艺,岂惟二物”(《象山先生全集·语录下》),把道等同和代替文艺,否认了表现情感的文艺为艺。同时又认为道对艺起主导、统率和制约作用:“主于道则欲消而艺亦可进,主于艺则欲炽而道亡,艺亦不进。”(《象山先生全集·杂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