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道德
类别 哲学
释义 道德     morality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英文morality,源于拉丁文moralis,意谓风俗、习惯,个性、品性等。在中国,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谓道德之极。”在伦理思想史上,有关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有两种典型的观点。一是神意说,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或天的意旨。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认为道德是神把“善的理念”安放到人们灵魂中的结果。封建宗教的“天启论”则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在中国,西汉董仲舒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两宋程朱理学则把抽象的宇宙精神本体“天理”作为“善”的本原。二是人性说,其中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1)认为人生来就有同情心、道德感和先验的理性。提出“性善论”,认为人心所固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四端”。宋明理学家认为“性即理”、“心即理”,在人性和人心中具有先验的至善天理。在西方,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善良意志”,这种先验的意志就是道德的根源。(2)将道德的起源归于人的感觉和欲望,认为人具有趋乐避苦的本能,使人感到快乐的行为就是善的,感到痛苦的行为就是恶的。西方近代唯物主义思想家霍布斯、爱尔维修、费尔巴哈等认为道德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现。所有这些观点,都把道德看做超越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现象,没有真正揭示道德起源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道德关系和对道德生活的客观要求,人们具体的社会存在不同也决定人们会有不同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这两者通过种种途径形成人们的内心信念和各种道德规范,并转化为人们的道德理想,制约和引导人们的行为。道德是一种具体的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道德历史类型。在原始社会,最初以风俗、习惯的形式而存在。随着社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进入阶级社会后,相继出现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和资本主义社会道德三种类型的阶级道德。各个社会相对立的阶级道德分别为奴隶主阶级道德和奴隶阶级道德、地主阶级道德和农民阶级道德、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的是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先进分子中还体现了共产主义道德。同时,还存在封建社会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的影响。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现象之一,是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的表现。它包含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客观方面,指一定的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包括道德关系、道德理想、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规范等,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主观方面,指个人的道德实践,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等。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经济基础对道德起决定作用。但道德又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对社会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并且也同其他的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一起影响着各种社会生活,特别是它直接影响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并通过这种影响间接影响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二是它有自己的历史延续性或继承性,有自己的特殊发展规律,不会随着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消失而自动消失。一定的社会,都需要保护和提倡与其政治、经济等社会制度相适应的道德,反对和抵制与其社会制度相抵触的道德。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的差别、对立和斗争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因此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道德;即使是体现社会一般道德的社会公德,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阶级道德的影响。道德的主要社会职能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道德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法不同。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道德一词有时专指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等。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8 6: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