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动机论
类别 哲学
释义 动机论     theory of motivation

亦称“意向论”。一种片面强调动机的道德评价理论。与“效果论”相对。认为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动机是否善良,而与行为效果无关;判断或评价行为的善恶只需看动机,不必看效果。在中国,儒家伦理具有明显的动机论倾向。孟子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董仲舒则明确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春秋繁露》)认为人的行为善恶,主要看他是否出于“道”、“理”动机,而不在于功利效果。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中世纪法兰西经院哲学家阿伯拉尔是典型的动机论者。他认为意向、动机是善的,行为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是动机论的著名代表。认为行为者的动机是好的,无论结果怎么样行为都是好的,还认为一种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完全在于动机是否出于“善良意志”,即是否依据“为义务而义务”的道德法则。动机论者把善行与功利相对立,否认善与功利之间的联系,否认任何动机都是有一定功利价值的动机,把道德与利益割裂开来。黑格尔批判康德的义务论是“空虚的形式主义”(《法哲学原理》)。唯物主义伦理观认为,善与不善不是超功利价值的纯粹意志,它包含着一种功利价值。这种功利价值的载体是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是受人的思想指导的。仅有善的思想或动机而没有善的行为,不能形成善的功利价值(效果);没有善的效果则无从检验其动机是否真善,而没有一定的功利价值,也就无所谓善与不善。在道德评价上,动机论者强调动机的善良,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它否认行为的功利价值及其社会效果,往往陷入纯粹主观任意,或者把道德评价引向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客观标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主张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参见“动机与效果”。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4 5:4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