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 Baudurillard1929— 法国思想家,后现代理论的重要代表。早年受萨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等人思想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与R.巴特共事,受其影响。70年代,从20世纪初期艺术形式剧烈变化的角度集中对波普艺术作了探讨,认为波普艺术之前的艺术都是建立在世界“有深度”的看法上的,而波普艺术则是艺术史上的一种转折,艺术变成纯粹的世界符号,尤其是消费符号的再生产,仿真(simulation)是其艺术形式。否认艺术的批判性和否定性作用,把艺术对现存社会的妥协共谋当作目前环境的必需。80年代,从最新科技构成的当代环境出发,勾勒了由“符码”、“类像”、“仿真”所构成的全新经验领域以及全新历史阶段和社会类型。对大众传媒作了深刻分析,指出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对“类像”、“符码”、“符号”加以复制,共同塑造了一种比“现实”更真实的“超现实”;通过娱乐的“狂欢文化”复制大众口味、幻想和生活方式,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经验加以一体化;把大众塑造成“黑洞”,塑造成漠不关心的“沉默的大多数”;使个体在交流网络中成为终端和组成部件;使主体性、意义、隐私和内在生活的时代消失,淫秽、迷恋、晕眩、瞬间性和透明性的时代出现;削弱知识分子的地位,使之丧失批判职能。提出“超美学”的概念,认为在后现代,美学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失去了自主性与特殊性,“价值疯狂”超出一切边界与限度,从而使审美判断不再可能。主要著作有《物的体系》(1968)、《消费社会》(1970)、《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象征交往与死亡》(1976)、《论诱惑》(1979)、《类像与仿真》(1981)、《致命的策略》(1983)、《冷漠的记忆》(1987)、《冷漠的记忆(第二卷)》(1990)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