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 1889—1971 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字仲揆。湖北黄冈人。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0年回国。1913年赴英国留学,入伯明翰大学,开始学采矿,后改学地质。1918年获硕士学位。1919年赴欧洲大陆考察地质。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后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顾问、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等职。1931年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地质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地震工作小组组长、国务院科教组组长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在许多领域里都取得了成就,特别是在地质古生物、第四纪冰川学、构造地质力学等方面成绩卓著。早年研究古生物䗴科化石,第一次科学地划分了䗴的标准种属,确定了䗴科学化石的分类系统,解决了中国的含煤地层的石炭、二迭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问题,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相应地层的重新划分。20年代首先明确提出中国东部存在第四纪冰川,特别是30年代认定了庐山冰川遗迹,极大地活跃了我国关于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他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的规律,于40年代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认为同一地壳运动方式所产生的各种构造,组成一个构造体系,而不同的运动形式则产生不同的构造体系。他运用地质力学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指导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地震预报提供了一种方法。富有批判的怀疑精神和革命精神,把“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不为已成的学说压倒”作为座右铭。主要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1926)、《中国地质学》(1939)、《冰期之庐山》(1947)、《地质力学概论》(1962)、《地质力学方法》(1965)以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