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苦乐观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苦乐观 view of comfort and discomfort 人们对苦与乐及其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的组成部分,是人生观在苦乐问题上的表现。苦与乐是反映人在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主观体验的范畴: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悖而引起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就是苦;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符合所引起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就是乐。由于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地位不同,人生观不同,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和感受也不一样,因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苦乐观。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大自然肆虐所产生的恐惧、痛苦和与大自然搏斗所获得生存需求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朴素的苦乐观。阶级出现以后,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对苦与乐的看法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古希腊时期,哲学的始祖泰勒斯提出“成功最快乐”的命题,要求在欲望的追求和事业的成功中体验快乐。此后,有些哲学家进一步阐述快乐与幸福的区别和联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属于幸福,但幸福不能归结为快乐。快乐只求感性欲求,而幸福则需理性指导。伊壁鸠鲁把痛苦和快乐联系起来,认为快乐就是指身体上“无痛苦”和灵魂中“无纷扰”。在中世纪,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思想,认为尘世的物质享受、追求荣誉是罪恶,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来自上帝。托马斯·阿奎那说:“人类的幸福,决不在于身体上的快乐。”只有摒弃一切物质欲望的追求,安于现世的苦难,才能洗刷原罪,享受天国的永久快乐。这是把苦和乐在现实中完全割裂开来,反对人们对现实快乐和幸福的追求。资产阶级思想家则从人的“肉体感受性”出发,以利己主义为核心,把实现享乐和幸福视为人生的目的。不能达此目的就是痛苦和不幸。英国霍布斯认为,苦与乐来自人们感官的感觉。J.边沁还列举了十几种苦乐,并把这些苦乐完全看做是感官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康德则认为,从感官是否得到满足引出苦乐不具有普遍性。他从纯粹理性出发,强调德行和幸福的统一。费尔巴哈又以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强调感觉的重要性和追求个人幸福的合理性,从而把感官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看作是苦与乐、不幸与幸福的根据。中国古代哲人则更多地强调以精神需要是否满足作为苦与乐的根据。儒家把“为仁”“行义”作为人生的理想,能为此努力,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但“乐亦在其中矣”。道家把人生陷于社会现实矛盾视为痛苦和悲哀,而把在精神上超脱是非、利害、生死等矛盾视为快乐,甚至以死亡为“至乐”,认为死亡不仅可以解脱“生人之累”、“人间之劳”,且“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至乐》)魏晋时嵇康主张“意足”为乐,认为“借外物以乐之,外物虽丰,哀亦备矣”,而精神上的自我满足,“虽无钟鼓,乐已具矣”(《答难养生论》),体现了“知足常乐”的苦乐观。共产主义人生观把苦乐观提到了科学的境界,因为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肩负着“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使命,因而需要把自由主动的劳动创造,为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整体的利益,为解放全人类和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看作是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无产阶级不仅肯定个人应有的快乐和幸福,而且更重视人民的快乐和幸福,甚至为了人民的快乐和幸福,甘愿牺牲个人的快乐和幸福,以其艰苦卓绝的劳动和斗争去缔造人世间的乐园。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