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意识
类别 哲学
释义 意识     英 consciousness;德 Bewusstsein;法 con-science

哲学、心理学用语。源出希腊语syneidesis,拉丁文作conscieutia。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特殊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页)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意识具有对象性。对某物有意识或意识到某物,即是指对这一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对它实际过程的认识或反映。意识不仅指向外界事物对象存在,也包括对人自己的心理活动的理解。人们往往使自己的意识成为意识活动的对象和评价的对象。意识问题一直是科学和哲学研究中的极其困难和复杂的问题。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对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问题作过许多探讨,做出了各自的解释。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离开物质独立存在的实体,或是主观自生、先天就有的东西,是一切事物的本原和创造者。宗教神学把意识看作是上帝赋予人的东西,是神对人启示的产物。唯物主义从意识与物质的相互关系中来说明意识。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用来表示意识的基本概念有“灵魂”、“精神”、“心”和“意识”等等。古代中国唯物主义者认为意识、精神随着物质性的气的聚散而存在或消失,肯定神(意识)离不开形(人的肉体),反对把意识看成独立的实体。在欧洲,古希腊德谟克里特、伊壁鸠鲁等人认为意识由物质性的原子构成,原子的聚合决定意识(灵魂)的生成和消失。人的感官接受外部事物流射出来的精细原子,才构成事物的“影像”。这些见解包含着精神与肉体相统一、意识是有机体属性和反映的思想萌芽。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明确提出意识起源于上帝。欧洲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特别是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的研究成果,提出和论证了思维是物质有机体的属性。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拉美特利等人明确指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感觉中枢就在脑子里,脑是思维的器官”。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了意识能动性问题,并抽象地阐发了这一问题。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不仅提出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是特殊器官人脑的活动和产物,还接触到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源。认为仅仅依靠个人的单独活动,不能产生意识,只有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才能获得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这些成果,并依据19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问题。“物质从自身中发展出能思维的大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0页),这是一个长期、复杂、辩证的发展过程,包括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再到人的意识这样几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阶段。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是猿变成人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1页)。离开社会,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的人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的人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外部客观存在的反映,因而它的内容并不是人脑本身固有的,而是客观的,但这种反映不是客观对象直接进入人脑,只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观念映象,因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人的头脑中主观观念的形式和客观实在的内容的对立统一。人的意识作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一种单一的反映形式。而是各种反映形式的总和。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的反映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的反映形式,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55卷第182页)意识使人能够从对客观现实的感性经验中,引出概念、判断和推理,形成思想、观念、理论、计划、方案等等,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具有创造性并能指导人们的行动,使人的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意识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运用工具手段,支配自然,改革社会,创造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哲学上,有时思维和意识是同义的概念。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9 23: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