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意向性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意向性 intentionality 现象学用语。指有所意指即有所指向的意识的性质。意向原是经院哲学用语,指认知过程中心灵所形成的特殊的形象和表象,类似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关于形式的知觉。因而与人类知识的种的理论有关。1874年,由布伦坦诺为区分心理现象与非心理现象而使用。他认为心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在于具有意向性,即意识对某种东西的指向作用。胡塞尔改造并发展了布伦坦诺的意向性理论,使意向性成为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他认为意识总是一种关于什么的意识,意识的规定就是对某种事件的趋向,它是构成意识,特别是纯意识的唯一的本质性结构。意向性就是认知、认为活动和被认知、被认为者之间的这种不可分离的相关性。其重点是一切有所指向的意识活动的现象,而不在于心理和非心理现象的区别。同时,他把“意向的”现象扩大到了“意识到”、“知觉到”、“乐于”等等现象,与普通经验的范围相接近。这种指向一个对象的意识活动被他称为“意向活动”,由意向活动所指的对象被他称为“意向对象”。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有下列四个要点:(1)意向的对象化作用。意向把确实经验到的作为意识之流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的材料作为意向的对象。这里的材料主要是内在的感性材料,它们通过意向作用,结合为意向的对象。意向的对象是超越于意向活动的。(2)意向的识别作用。它使我们把各种相继出现的材料分配到相同的意义的出处,使一个对象的各个方面、视象和阶段聚集、结合为一个可以识别的同一中心。没有这种识别作用,便只会有相同的然而却识别不出的知觉之流。(3)意向的联结作用,即把不全的、模糊的意向对象补足为完全的清楚的意向对象的作用。单纯的意向活动与不全的、模糊的意向对象相联系,在直觉中完善这个意向对象,这种意向活动称为直觉完成的活动。这两种意向活动紧密相连,前者以后者为补充。(4)意向的构造作用。意向活动实际上构造了意向对象。意向对象是意向活动的成果。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