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言外 中国美学史用语。指含蓄其意,隐约其词,使听者自己去咀嚼体会弦外之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出“隐”的概念,指“文外之重旨”、“义生文外”。唐皎然《诗式》载:“但见情理,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中则提“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均已有“意在言外”思想。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语,认为写诗“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只有将深邃之意蕴含在字里行间,“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才能使作品曲折委婉,耐人寻味。清袁枚亦认为“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随园诗话》卷二)。反映出中国古典美学以含蓄为美的美学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