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笔先 亦称“意在笔前”、“意存笔先”。中国美学史用语。指艺术家在下笔前须先有充分的审美思维活动。传唐王维所作《画学秘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后代学者对此命题屡有具体发挥。清方薰(1736—1799)将“意”与风格相联系,认为“意”具有奇、高、远、深等特点,由此,作品即具有相应的风格,“作画必先立意。……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山静居画论》)布颜图则从哲学角度论证此论点的重要性,“普济万化一意也。夫意先天地而有,在《易》为幾,万变由是乎生;在画为神,万象由是乎出。故善画者必意在笔先”(《画学心法问答》)。郑板桥以“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为例,说明创作前构思之“意”在创作过程中尚有所发展变化,“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郑板桥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