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观 view of natural science 关于自然科学的总观点。即对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体系结构、方法、发展规律、社会功能以及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等所进行的哲学思考。在古代,科学观、自然观的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融为一体。古希腊柏拉图把宇宙描绘成一种数学-几何结构。亚里士多德阐述了归纳-演绎的科学组织模式,并提出经验科学的分界问题。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较为系统明确的自然科学观才逐步确立起来。F.培根提出了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的科学方法观;最早阐述了科学知识的巨大社会功能。从洛克、莱布尼茨、休谟到康德,自然科学观的发展主要围绕科学方法、科学认识性质和认识能力等问题展开。圣西门和黑格尔也在科学知识分类方面做出了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为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们在历史上第一次把自然科学的形成、发展放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中考察。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观认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是永恒运动和无限发展的自然界,它是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经验总结,并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自然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在阶级社会里,它的存在、发展和利用,都会受到社会制度、阶级及其思想体系的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直接受物质生产的制约,但它具有相对独立性;自然科学可以转变为直接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自然科学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指导自然科学发展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自然科学观,是自然科学实践和理论活动的思想指导,也是制定发展自然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由于自然科学既是人类探索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又是一种受社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自然科学观。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由属于实证主义这一思潮的逻辑实证主义、操作主义、逻辑实用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等哲学流派构成,汉森、图尔明、夏皮尔等人通过考察科学历史案例,表达科学是什么;亨普尔、卡尔纳普、奎因等人通过“理性重组”、“精细分析”,表述科学应是什么。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Th.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为主要标志的历史主义学派开始兴起。80年代以来,出现了对自然科学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动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