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变论 theory of cataclysmic change 亦译“灾变论”。关于地壳运动和生物演变的一种学说。是在认识到化石为古生物遗迹的基础上,为了解释高山岩层中海生动物化石的成因而提出的。中国南宋的学者胡宏和朱熹最早阐述了这一思想。胡宏提出:“一气大息,震荡无垠,海宇变动,山勃川湮,人消物尽,旧迹亡灭,是所以为鸿荒之世欤!气复而滋,万物生化,日以益众。”朱熹在引述了这段话之后,写道:“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朱子全书·天地》)500年后,英国的伍德沃德(John Woodward, 1665—1728)在《地球自然历史试探》(1695)中提出,摩西洪水把整个地球冲得土崩瓦解,消灭了大部分生物。声称化石是《圣经》中摩西洪水的最可靠的历史见证。18世纪中期,布丰依据1680年出现的大彗星离太阳的最近距离只有23万公里的事实,认为地球可能是太阳与大彗星碰撞出来的一个炽热的碎片,在其旋转中形成了一个球体,将灾变论发展成为太阳系和地球的演化理论。之后,灾变论分化为以波蒙(Elie de Beaumont, 1798—1874)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灾变论和以居维叶为代表的非现实主义灾变论。前者认为,古今地质作用是相似的,通过古今地质过程和产物的比较,可以认识地球史。后者认为,古今的地质营力是不同的,地质历史中的激变过程是现今地质营力所不能完成的,引出“超自然”的概念。居维叶在《地球表面的革命》(1822)中曾提出,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突如其来的、规模巨大的灾害性变化,如海陆升降、火山爆发、洪水泛滥、气候变迁等。当地球某处由于灾变,生物全部灭绝,别处的生物便移居此处,一个新的世界又重现出来。居维叶的后继者发展了他的灾变论,认为地球的灾变是突然席卷全球的,在灾变中,所有生物都遭毁灭,灾变后产生的生物是由上帝重新创造出来的。灾变论一方面主张地球是变化的,同时主张地球上的物种是上帝多次创造的,因而长期为宗教势力所支持。20世纪以来,有关全球性激变的证据迅速积累,如古生物突然全球性灭绝,古地磁极反向,地球受陨石撞击,恒星爆发对地球的影响等,一些学者对灾变论兴起了新的讨论,并提出了新的灾变理论。灾变论对于灾变现象虽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且其中渗入特创论的观念,但它反映了地质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激变)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