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 英 sophists;希腊 sophistes 对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收费授徒的教师的统称。其教育内容大体是:文化、修辞、政治、辩论术。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希比亚、普罗迪科、安提丰、克里底亚等。智者没有统一的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不是一个独立的派别,但在思想学说上,其观点和基本倾向较为一致,故亦被一些人称为“智者派”。在哲学方面承认客观存在的是“流动的物质”,但从感觉论出发,错误地得出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的结论。在社会政治问题上,持和自然论相对立的约定论观点,强调人类法优于自然法,认为前者是人类通过努力得到的一种进步。反对把法律看作是由神赐予的,认为法律是人们相互间的约定。主张政治、财富、社会地位的平等,认为在民主政体下,一切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反对奴隶制度,认为神使一切人生来是自由的,自然没有使一个人成为奴隶。在道德伦理问题上,提出了独特的主张,认为美德是可以教的,从而否认了美德是天赋的、只能来自高贵出身的偏见,否认了美德是偶然出现于特殊人物的特殊品质的观点。认为美德是已知的可控制的过程所产生的结果,这种主张,对当时的社会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传统的宗教也进行了批判,相应地提出了接近无神论的观点。如狄奥戈拉斯和普罗迪科认为,诸神对人类事务不感兴趣,诸神不因人类牺祭与否而赏善罚恶;有的甚至根本不相信神的存在。他们还教人在辩论中如何使用论据和如何讲话,促进青年一代去批判传统观念,用新观念去取代旧观念,对正处在变革中的雅典社会起了促进作用,由此引起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不满,攻击他们诡辩和赚取钱财。结果导致后世对公元前5—前4世纪智者的误解。由于智者能言善辩及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故智者在历史上又被称为“诡辩论者”,“智者派”又被称为“诡辩派”。到公元前4世纪时,智者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地位日趋没落。到公元2世纪,由于罗马皇帝哈德良(Publius Aelius Hadrianus,76—138)崇尚希腊文化,在散文界中出现第二次智者运动,该运动随着基督教的最后胜利而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