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 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Бахтин1895—1975 苏联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结构符号学代表之一。圣彼得堡大学肄业。曾在摩尔达维亚共和国萨兰斯克大学任教。反对索绪尔的“客观主义”语言学,对“主观主义”的方法亦持批评态度,认为语言符号不是一个固定的单位,而是言语的能动成分,它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被不断改变着意义。语言是意识形态竞争的领域,但又有“相对自主性”。在美学上,反对俄国形式主义美学。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的实践。文学语言的社会意义是它必然要破坏稳定、权威和习惯。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同时又是其他意识形态的反映。文学对于现实的反映是一种有间隔的、有两个级次的反映。其美学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文学研究中的形式方法论》(与N.麦特维杰夫合著,1928)、《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1929)、《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1929)、《拉伯雷和他的世界》(1940)、《小说中的词》(1975)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