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 1890—1949 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本名良弼,又名传贤,字选堂,笔名天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天铎报》主笔。宣统三年(1911)至南洋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孙中山机要秘书,积极从事反清、反袁世凯的革命宣传工作。1916年与沈玄庐办《星期评论》,1919年创《建设》月刊。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任宣传部长。孙中山逝世后,连续发表《三民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文章,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首先以儒家的“道统”说和固有的“仁爱”道德作为“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将三民主义概括为“天下之达道三:民族也、民权也、民生也,所以行之者三,智也,仁也,勇也”(《三民主义之哲学基础》),是“完全渊源于中国固有之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思想”,倡导以民生哲学为伦理建设的根本。又以“仁爱”为“民生哲学的基础”,称“民生是历史的中心”,“宇宙大德之表现”,源于民众的求生冲动和生存欲望,标榜其应用则在“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进而断定其所谓“纯正的三民主义”是“中国正统思想的嫡传”,是“唯一的救国真理”。指斥唯物史观“不能说明各阶级为革命而联合的国民革命”,说“阶级的对立,是社会的病态”(同上),否认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必要,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曾公开反对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主要内容的新三民主义,破坏国共合作的基础,并发表《国民革命和中国国民党》一文,鼓吹中国“毫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声称以国民党为“唯一救国的政党”,完成“中国国民之历史使命”,为蒋介石集团推行“一个主义、一个政党”的专制统治,提供了政治纲领和理论根据。先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南京政府委员。1928年起任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前后达二十年。1949年2月在广州自杀。主要著作编为《戴季陶先生文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