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因明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因明 梵 Hetuvidyā 亦称“因明处”(Hetuvidyās-thāna)。印度佛家逻辑学。印度古典逻辑的主要流派之一。“因明”一词音译为“希都费陀”,最早见于《瑜伽师地论》。Hetu即“因”,指原因、根据、理由;Vidyā为“明”,其含义为知识、智慧。因明就是关于推理、论证的学说。大乘佛教将它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合称为“五明”。 因明起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以及各个哲学派别之间的激烈论争。公元前2世纪,朴素唯物主义派别顺世派,已被称为“因论者”(Haituka,或译逻辑家)。后正理派和佛教徒竞欲取得这方面研究的领先地位。正理派注重正确知识的获得,伪似知识的澄清,因而详细探究推理论证的方法和对象、形式和过程、动机和资料以及辩论术等,公元3、4世纪时,其学说已系统整理成为《正理经》。正理派创立的五支论式包括宗、因、喻、合、结五个部分(习称“五支作法”)。公元4世纪,大乘佛教瑜伽行宗大师世亲吸收并发展了正理派的成果,建立了向三支因明过渡的系统。到5世纪时,陈那创建九句因理论,将前人的“因三相”说作了独到的发挥,把五支作法改造为只包含宗、因、喻的三支作法,对古因明进行了重大的改造。陈那撰有《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等重要著作,世称陈那以后的因明为新因明。公元7世纪时,法称对新因明又有所发展。法称的“因明七论”为后世所注重,在我国西藏有很大影响。“七论”中《正理滴论》一书提出了自性因、果性因、不可得因作为正因的标准,使得因明三支更接近三段论,成为真正的演绎论证。 在中国,因明的传播和发展有汉传、藏传两个支流。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者真谛等人曾把《方便心论》、《回诤论》、《如实论》等古因明著作译成汉文,但影响并不广。唐初玄奘译出新因明的两部代表作: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还为门人和僧众详细解说。以后,一些高僧根据玄奘口义引申发挥,竞作注疏,极一时之盛。玄奘所传的因明论亦随其门人新罗僧圆测、顺憬和日僧道昭、智通等人,远传到朝鲜、日本,影响深远。元末以后,汉传因明典籍散佚殆尽,几成绝学。本世纪初起才又复苏。藏传因明盛行于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寺庙中。法称的“因明七论”,从7世纪末起随同佛教陆续传入西藏,大约到11世纪时已全部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也由汉文转译成藏文。13世纪时,西藏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贡噶坚赞撰《正理藏论》及自注,解释了陈那、法称学说中的许多问题,批判了西藏和印度的旧说,奠定了藏传因明的基础。14世纪时,西藏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将因明与修持结合起来,他的八大弟子又大加阐扬,形成了带有神秘色彩的独特系统。由于西藏佛教学者的倡导力行,西藏寺院课程中遂保持了讲习因明的传统。藏传因明保存了古代印度丰富的逻辑资料,有许多重要的因明著作在印度已亡佚,幸赖藏文译本得以流传至今。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