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实践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实践 practice 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是对人类自身社会历史活动本质的概括。哲学史上,实践范畴的内容是变动的,各派哲学对它的解释亦不相同。实践概念从最初提出到科学地确定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中就有朴素的实践思想的萌芽。在中国先秦时,已有一些与实践有关的概念,如“行”、“为”、“志”等。后期墨家认为,“为”是“志”与“行”的统一,即“为”是一种具有目的和意志的活动。荀况把“行”包括到人的认识过程中去,认为事实符验、行之有效是检验知识的正确性的标准。明王廷相提出“笃行实践”。明清之际王夫之也明确提出“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他们所说的“实践”,都往往局限于个人的、孤立的伦理道德方面的行为,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为主的社会客观物质活动。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学》中提出“理论理智”和“实践理智”两个概念,对人的活动和动物活动作出明确具体的区分:“动物凭现象与记忆而生活着,很少相关联的经验,但人类还凭技术与理智而生活。”(《形而上学》)实际上提出人的活动和行动包含着主观目的因素,是一种有意识的改造事物的活动。在近代哲学中,实践概念的发展与当时实验科学的发展以及认识论问题研究密切相关。英国的F.培根、法国的狄德罗、拉美特利等唯物主义思想家都对实验方法作了具体论述。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强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把人们为满足自身的欲望和需要的一切活动都叫做实践。并且认为这对于驳斥唯心主义是很重要的,“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但是他却把实践仅仅看作吃、喝、住等个人生活需要,甚至把它看作是卑污的小商人的利己主义活动,不了解实践的真正的、批判的革命的意义。唯心主义哲学则把实践作为一种观念的活动,否认它是感性的物质活动。在中国,明王守仁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把实践完全消融在主体的认识中。在欧洲,康德从道德和善的角度提出“实践”问题,把理性分为两类: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认为“纯粹思辨理性与纯粹实践理性结合在一个认识中时,后者就占了优者地位”(《实践理性批判》)。费希特把客体作用于主体称作理论活动,而把主体创造客体称作“实践活动”。黑格尔认为实践是一种理念活动即“善之理念”,但他的“善”包含着“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是人能动改变现实的活动,具有合理之处。同时,黑格尔还把实践看作是认识向客观真理过渡的必经环节。认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单纯现实东西的优点。列宁认为,“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引进认识论时,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列宁全集》第55卷第181页)。马克思、恩格斯概括了当时科学成果和哲学史上积极思想成果,对实践概念作出科学规定,列宁和毛泽东等人进一步发挥了他们的实践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作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是社会的产物,是历史的活动,本质上是社会历史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和动力。全部人类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自身和人的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类实践活动以原始工艺(制造工具)为始端。人在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结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改变着自然物的形态,同时也使人自身的体力和智力得到改造和发展。人类的产生和人类实践活动的起源是统一的物质体系长期发展和相互交往作用的结果。认识和掌握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基础。实践活动虽然也呈现为个别存在,但其本质却是普遍的。人类实践以符合和掌握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为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客观有效性和普遍必然性,能够实现自己的现实性格。实践是人的客观的、感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是主体凭借物质手段改造客观对象的客观物质过程。实践的结果也是处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实践表现出人类特殊的能动性。实践越是自觉,它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就越大,水平也越高。实践是社会的活动。任何实践都是社会的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是实践的前提。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孤立地考察单个人的个别活动,就不能真正理解实践。实践也是历史的活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地变化着和发展着的,是人们世代连续的历史活动。在这种连续性的活动中,人们不断增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使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地得到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全集》第18卷第144页)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就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人类在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始终是认识和科学的首要课题。只有进入实践领域的对象才构成认识的对象。同时,人们实践的深入和扩大,推动着认识不断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前进。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满足实践的需要,为实践服务。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最终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即主观是否符合客观的问题,只有通过联系主客观中介的实践,把二者加以对照考察才能判明。由于人的有目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因而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毛泽东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2页)。社会实践“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同上书第283页)。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探索客观世界奥秘或寻求有效实践活动方式为直接目的的科学实验活动,也是实践的一个重要形式。此外,教育、管理、艺术等一切同客观世界相接触的人的有目的感性活动,都是实践。实践的能力、水平及形式,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变化、发展。实践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是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全部人类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类历史正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展开其丰富多彩的画卷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巨大发展,使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变得更加明显,从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重大意义。在当代社会实践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中,实践从内容到形式,从构成要素到社会功能都有了许多新的特征,如实践的空间范围和社会规模急剧扩大与实践过程高度精确化和组织化的统一,实践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化与社会实践整体的系统性不断增强的统一,等等。在当代哲学中,“实践”一词用法很多,解释各异。20世纪60年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有些哲学家认为,把实践仅仅作为物质的活动来理解“过于狭隘”,主张把物质的活动连同理论的、观念的活动都看成是实践的一种形式。中国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虽曾在早年手稿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感性的人的活动即Praxis(实践),Praxis也确实包括了人类整个生活活动,但马克思在使用Praxis一词的同时,强调劳动、物质生产、经济生活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的意义,认定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即社会存在的根本,因而主张把practice(而不是Praxis)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出“以使用和制造工具来界定实践的基本含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多使用praxis一词以包罗人们的一切活动,认为“实践”即批判活动,即辩证法,他们离开社会发展规律,用文化、心理的批判,取代物质批判和政治批判,强调注意人的精神改造而不是社会物质生活的进步,抽象地主观地去要求人的个体自由和解放,从而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