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道 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原称“五斗米道”。因尊创立者张陵为天师,故名。南北朝时分裂。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的支持下,“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用儒家“佑国扶命(民)”思想,创立了以礼拜、修外丹为主要形式的新天师道,为“北天师道”。在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道教经书成“三洞”,进一步吸收佛教思想和仪式,创立了系统的道教教义和斋戒仪范,形成“南天师道”。后北天师道发展于龙虎山,南天师道分出上清(茅山)、灵宝(閤皂山)等派。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仍以发展于龙虎山的天师道为主。到元代演变为“正一道”。参见“正一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