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秀 约227—272 魏晋之际玄学家、文学家。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与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刘伶、阮咸并称“竹林七贤”。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志。后嵇康被司马昭杀害,为避祸计,不得已而出仕。官至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晋书·向秀传》)。好老庄之学,据《晋书·向秀传》,他曾作《庄子隐解》,于旧注外为解义,“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惠帝之世,郭象又述而广之。”目前一般均认为向秀注本已佚,佚文散见于《世说新语》、《列子注》、《文选注》、《经典释文》等著作中。在自然观上提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的主张,认为“吾之生也,非吾之所生,则生自生耳。生生者岂有物哉?”“吾之所化,非物之所化,则化自化耳。化化者岂有物哉?”(《列子·天瑞注》引)否认有一“生生者”作为万物的主宰,认为万物是自生的。但同时又认为“明夫不生不化者,然后能为生化之本也”(同上),最终承认有一个“不生不化”的“生化之本”,即自然:“同是形色之物耳,未足以相先也。以相先者,唯自然也。”表现了其思想仍未摆脱“贵无论”的影响。作《难养生论》一文,认为“人含五行而生,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这些都是“自然之理”,“但当节之以礼耳”。主张顺应“自然之理”,反对用压抑性情的办法求长生。在当时具有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倾向,反映了他“以儒道为一”的政治态度。主张“君臣上下”,皆出于“天理自然”,不可因“逍遥”而违反“名教”。擅诗赋。曾著《思旧赋》以吊嵇康、吕安,存《文选》和《晋书》本传中。另有《周易注》,已佚。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存有部分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