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伯恩施坦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伯恩施坦 Eduard Bernstein1850—1932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之一,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理论家。青年时期具有自由民主主义思想,1872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思想上受到拉萨尔和杜林影响。1878年《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公布后不久,流亡瑞士苏黎世,任《社会科学年鉴》编辑。1879年发表《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一文,表现出右倾机会主义倾向,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严厉批评。1881—1890年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秘密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主编,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赢得“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称号。1896年后为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的经常撰稿人。1900年起,改任党的右派刊物《社会主义月刊》的经常撰稿人,直至1914年底。1917年参与建立独立社会民主党。曾多次任德国国会议员(1902—1906,1912—1918,1920—1928)。1896—1898年,在《新时代》杂志上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后整理汇编成《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于1899年出版),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的“修正”。试图用新康德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拒绝对哲学根本问题作彻底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任何唯物主义都是一个假定的概念”,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是“空论”和“自我欺骗”;时间、空间和因果的“客观实在性”是无法证明的;规律只是“实践理性的一个命令”。指责马克思主义犯了“独断主义”、“片面和夸大”的错误。把不可知论说成是“一个最普遍的思想形式”,赞赏康德“在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世界之间划了界限”。在“扫清马克思主义中的黑格尔主义”的口号下,否认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意义,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空想代替现实,称辩证法为马克思学说中的“叛卖性因素”。用经济唯物主义与宿命论来解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上,试图证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同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论是同样的东西;政治上宣扬“议会道路”,鼓吹用民主改良与经济改良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即所谓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主要著作还有《社会主义的历史与情况》、《德国的革命》、《斐迪南·拉萨尔及其对工人阶级的意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自传性的《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发展过程》(1924)等。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