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自我意识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自我意识 self-consciousness 狭义指意识对于精神、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活动(外部活动和内部精神活动)的认识、体验,以及对自己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人类自觉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人类“历史和自然史的不同,仅仅在于前者是有自我意识的机体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80页)。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概念,康德认为统觉即自我意识,指主体意识对于经验材料的综合统一功能。把自我意识看作是人的认识的根本特点,具有“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的自我意识”两种形式。“经验的自我意识”是个别的经验主体自己意识到自己在思维、感知和想象;“先验的自我意识”是逻辑地先于个体主体(“经验的自我”)的任何确定的思维而存在的认识形式、能力或功能,它是将杂多的经验材料构造成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纯粹统觉的综合统一”,是保证认识的客观有效性的前提和条件。在费希特哲学中,自我意识是一种无客体的主体,是在自身中创造世界的绝对的能动性原则。黑格尔把客观世界看成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和异化的产物,客观存在的一切都消融在自我意识之中,然后上升为理性。“力图用自我意识的原则来铲除一切确定的和现存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8页)。B.鲍威尔把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解释为“批判地思维的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了在“自我意识”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自我意识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现实的人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自身的存在以及它和周围环境关系在人自己头脑中的反映。自我意识的产生有其生理物质基础,人的“整个身体都聚集在神经系统周围”,“因此便有了发展到自我意识等等的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53页)。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是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自我意识不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社会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自我意识,是人成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实现正常认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重要方面和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意识同时发生,并在人类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形成并表现出来。自我意识起初表现为“集体的自我意识”(如“氏族自我意识”),进入文明时期,人们独立个性的形成,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发达起来。社会、民族、阶级或社会集团也都具有自我意识。在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情形下,人们的自我意识往往以颠倒的虚幻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主义社会为人的自我意识充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自我意识是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它虽然已能将自我与客观外界事物既区别又联系起来,但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我的主导作用和主动地位。主体意识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的升华,是人自立为主体并自觉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