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禧 1624—1680 清文学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又号勺庭。宁都(今属江西)人。明末诸生,明亡绝意仕进,隐居翠微峰。重视文章的经世之用,认为“言不关于世道,识不越于庸众,则虽有奇文,可以无作”(《答蔡生书》)。强调为文与做人的统一。指出“为文之道,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练识”(《答施愚山侍读书》)。承认艺术法则的必要,“法,譬诸规矩,规之形圆,矩之形方”(《陆悬圃文序》),但“规矩所造”,既能为方圆也能运用不为方圆,“一切无可名之形,纷然各出。”又认为文章之法有常有变,主张合符古人之法又不拘守古人成法。既“万变而不失”,又“善变为法”。还认为必于文外求法,才能尽法之变。对于文质关系,指出“今天下之志于道者,既心体而躬行之,必达当世之务以适于用,必工于文章,使其言可法可传”,“辞之不文则不足以达意也”(《甘健斋轴圆稿序》)。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分析了壮美与优美两种形态。认为“水生于天而流于地,风发于地而行于天”,风水相遭、阴阳交错而“文(美)生焉”,而其势有强弱,遭有轻重,“文”亦有大小。“遭之重者”,“洪波巨浪,山立而汹涌”;“遭之轻者”,“沦涟漪瀫,皴蹙而密理”(《文瀫叙》),反映出其对壮美与优美两种不同美的类型的认识。又认为两种不同的美引起的美感心理也不同,重者使“人惊而快之”,轻者使“人乐而玩之”。“尝泛大江”,“视风扬波,细瀫微澜”,引起的美感心理是“乐而玩之,几忘其有身”,达到物我交融同一的愉悦状态,而“天风怒号”的自然景象,则会使审美主体产生“惊怖”,激起“兴奋”,进而升起豪壮之气,“且怖且快, 揽奇险雄莽之状,以自状其志气”(同上)。有《魏叔子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