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哲学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哲学。以技术为研究对象,是对技术的哲学思考。经历了长期演化的历史。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技术的哲学思想,近代的F.培根称技术是推动哲学前进的动力。他试图把人的注意力和人的能力优先转向对技术的研究。作为系统的技术哲学,最先在德国发展起来。德国学者卡普及其在1877年发表的《技术哲学纲要》,被认为是技术哲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作。之后,另两位德国学者基默尔(E.Zschimmer, 1873—1940)和德韶尔(Friedrich Dessauer, 1881—1963)分别在1913年和1927年出版了各自的《技术哲学》。20世纪中叶以来,技术哲学形成了西欧、英美、东欧、日本等几个学派,并经历了着重研究技术的本质和技术设计、技术发展一般规律和技术的价值以及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三个阶段。西欧学派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德国成立了“技术分析哲学”的研究中心,法国的技术哲学则侧重于技术伦理学的讨论。英美学派的技术哲学着重对技术进行社会学及历史方面的探讨。苏联东欧学派注重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他们提出的科学技术革命论,重点研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范畴、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日本以技术论的名称对技术哲学进行研究。日本的技术论重视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认为只有这样的研究才能对现代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作出恰当的评价。当代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Carl Mitcham)概括出技术哲学的两种不同研究传统:一种是工程学的技术哲学,是由技术专家或工程师精心创立,主要探讨技术的本质、结构、意义以及变化和发展;另一种是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主要是由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从广泛的视野探究技术的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在当代,技术哲学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工自然的角度研究技术的本质与特征,分析技术的组成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揭示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探究技术发明、技术创新的方法论问题,阐明发明创造、工程设计、技术试验的一般特点;考察技术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技术的价值与伦理,认识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与作用、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考察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协同进化;分析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相互制约和转化的机制,研究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技术预测与技术评价等。技术哲学在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80年代孕育,90年代发展,如今已进入繁荣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