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对象化 英 o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德 Vergegenstandlichung der Menschen 德国费尔巴哈用语。指对象与人的本质力量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方式,即人的内在本质在外在对象上实现出来。1840年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上帝就是人在幻想中把自己的本质构造为一个外在对象的结果。提出人的本质的一般的(非宗教的)对象化应该是人的理想本质(想像、表象、见解、意志和心等)与人的感性本质(欲望、爱、情感等)通过外在对象实现出来。对象不论性质如何,与人的关系和距离如何,只要成为人的理性或感性的对象,就能反映或表现人的本质。由此费尔巴哈把对象化的思想同审美联系起来。认为人是无限的、自由的,他的对象所显示的性质也是无限的、自由的,当他在对象上直观到自己的这些本质时,便会产生激动和愉悦。由此提出“音乐是感情的独白”,认为人们在音乐中听到的是自己的心声。费尔巴哈的这些美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很大影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费尔巴哈的“人的对象化”作了改造和发挥,并同阶级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人的自我异化等概念联系起来,使之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内容,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