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经学 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以训解古文经籍为特征。始于西汉末。所据经典用秦以前的“古籀文字”写成,和今文经籍的隶书写法迥异,故名。据古文经学家的说法,秦始皇焚书,项羽毁典,使孔子所编“六经”多所残缺。尚存者或藏于宅壁,或散佚民间,至汉代才陆续重新发现,主要有《古文尚书》、《周官》(周礼)、《春秋左传》等。王莽建新朝时,采刘歆的建议,立古文经学博士,以排斥今文经学,自此开始经学上今文、古文二派的论争。古文经学对经书字句、篇章、中心含意及古代典章制度和人物的训解、评论均和今文经学不同。崇奉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故偏重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而其流弊为烦琐。重经籍所记事实,倡文字学和考古学,后世又称其“汉学”。古文经学盛行于东汉,以后六朝、隋唐以至清代皆有影响。北宋王安石变法,亦以古文《周官》(周礼)为舆论准备。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的命题,偏重经籍研究,复兴古文经学。乾嘉时期成为“乾嘉学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