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中国美学史用语。指艺术表现上不合时俗,具有古意,或艺术风格的古朴、古淡、古雅。老子崇尚古朴自然状态,认为:“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十四章》)孔子提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他们的崇古倾向对后世的审美趣味及艺术标准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南朝梁虞龢《论书表》云:“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唐张怀瓘《书断》评书法的风格有“古质”、“古雅”、“古逸”诸说。窦蒙定义“古”为:“除去常情曰古。”(《述书赋语例字格》)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还专列“高古”一品,以形象化手法,论述这一概念。元赵孟强调“作画贵有古意”,认为“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清河书画舫》)。明谢榛认为作诗贵古淡,他把初盛唐诸家诗作比为“古雅如瑶瑟朱弦”(《四溟诗话》卷三)。明清之际徐上瀛《溪山琴说》二十四论有“古”论,云:“音澹而会心者,吾知其古也。”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还将“气骨古雅”作为“画有六长”之一。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古”还兼有朴质、浑厚、飘逸、淡宕、典雅、高远、玄妙诸种情趣和风格因素。古人常以“古”作为一种审美理想,并于艺术创作中努力追求。与此相联的则有学古、拟古与变古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