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悦 148—209 东汉末哲学家、经学家、史学家。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先秦儒者荀子后裔。祖、父两辈均参加过反对外戚、宦官的斗争,遭“党锢之祸”。早年因宦官当权,托病隐居,汉献帝时应曹操征辟,任黄门侍郎、秘书监、侍中等职,与从弟荀彧、名士孔融俱侍讲宫中。在天人关系上持自然意义上的“天人感应”说。认为“人承天地,故动静顺焉。顺其阴阳,顺其日辰,顺其度数。内有顺实,外有顺文。文实顺理也。休征之符,自然之应也”(《申鉴·俗嫌》)。人性问题上,持“性三品”说,认为“生之谓性也,形神是也”,“凡言神者,莫近于气,有气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恶喜怒之情矣。”(《杂言下》)不赞成先秦以来“性善”、“性恶”、“性善恶混”、“情恶性善”诸说,认为性有善有恶,“有三品焉,上下不移,其中则人事存焉尔”(《政体》)。三品再各分为三 ,共有九品,其中“从教者半,畏刑者四分之三,其不移者大数九分之一也”,故“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待法而消”(同上)。在政治上主张“法”与“教”并举,“凡政之大经,法教而矣。教者,阳之化也;法者,阴之符也。”认为“民不畏死,不可惧以罪;民不乐生,不可劝以善”。法、教须“先丰民财以定其志”,使能“养生”。在知行问题上认为:“夫心与言,言与事参相应也”(同上)。主张“有事考功”,“有言考用”,“动则考行”,“静则考守”(《时事》)。针对汉末阶级矛盾激化的状况,提出“耕而勿有”(同上)的主张;指出“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政体》),提出“人主承天命以养民者也,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杂言》)的民本思想。反对私增赋役和“峻刑害民”。对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谶纬迷信提出怀疑,认为卜筮无益。有《申鉴》五篇,另曾仿《左传》体裁,以编年体改写《汉书》,撰成《汉纪》三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