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条件作用pseudoconditioning
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的一种虚伪的条件作用现象。在一个研究情绪反应的学习过程的实验中,实验者将一只罗猴固定在一把椅子上, 以突发性电击作为非条件刺激物, 以铃声作为条件刺激物。电击可引起特征性的恐惧反应,而铃声与恐惧反应无关,故为中性刺激物。实验者采用反向条件作用法,即先给猴电击, 电击结束后再响起铃声。如此十次试验后,在实验室中单独铃声就可引起罗猴恐惧反应。这似乎说明已出现了反向条件作用。为了搞清恐惧反应是否为反向条件作用的结果,实验者另换了两只罗猴,也做了十次试验。但每次试验只给电击,没有铃声跟随。结果,经十次电击后,在随后的几天里,只要将它们带进实验室放到椅子上,铃声(或其他突发性噪声)均可引起特征性的恐惧反应。然而,如果在室外,铃声便不能引起恐惧反应。这就说明,铃声之后发生的恐惧并不是对铃声本身的条件反应,而是实验情境所致。铃声虽然同电击多次配对呈现,但其刺激价值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对铃声的逆向条件作用并没出现, 出现的是假性条件作用。参见“反向条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