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欲主义 asceticism 亦译“禁欲论”、“制欲主义”。一种要求人们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克制欲望、放弃物质享受以达到宗教理想、社会目的或道德自我完善的伦理学说和生活方式。该词英文源于希腊文askeo,意为“锻炼”、“企求”。它根源于原始社会,是极端贫困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后为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基督教等教派所提倡,但禁欲的手法和目的各有不同。中国的佛教、道教也具有禁欲主义倾向。宋明理学提倡的道德及其学说也具有禁欲主义的色彩,如“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伦理学上,禁欲主义又称“克己论”或“严肃论”,与“快乐论”相对。主要代表为古希腊罗马的犬儒学派、斯多亚派和德国哲学家康德等。犬儒学派提倡克己自制,独善其身,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极端鄙视物质生活。斯多亚派提倡宿命论,认为人的美德就在于听从命运安排;主张“忍耐”、“节制”,不以苦乐为意,过一种逃避社会,摆脱物质享受,不为社会舆论和风气所左右的生活。康德在反对快乐论的同时提出严肃论,认为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而履行义务,而是为了义务本身而履行自己的义务。主张对人生采取一种严肃态度,根据自己的良心加以“自律”,服从道德的绝对命令。在空想社会主义Th.莫尔、康帕内拉的著作中,也有禁欲主义的端倪。特别是法国马布利,曾运用哲学思维方式阐述禁欲主义,认为在私有制确立以前,要建立共产主义已不可能,只有采取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性质的立法措施,才能防止私有制的发展。禁欲主义也泛指一种极端克制个人欲望,摒弃物质享受的生活态度。马克思主义以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为奋斗目标,既反对禁欲主义的伦理思想和态度,又反对把人生意义归结为物质享受的倾向。主张在发展社会生产的条件下,充分满足人们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