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 唐诗僧、诗论家。俗姓谢,字清昼,一说名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主要活动于代宗、德宗时期,卒于贞元末。早年于杭州灵隐寺出家,后居湖州杼山妙喜寺。强调审美思维和构思的作用:“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诗式·取境》),“须绎虑于险中,采奇于象外”(《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引)。苦思冥搜,心驰于常人所不能至、言象所不能传之境。认为构思时心意所至的境界,即决定作品所具的艺术风格。“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诗式·辩体有一十九字》)解释构思中的灵感现象,认为是“由先积精思,因神王(旺)而得”(《诗式·取境》)。论比兴时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诗式·用事》)接触到构思中的形象思维问题。认为诗歌之美虽由苦思而得,但须“无迹”,具有“自然”“天真”之美。指出要处理好意与言的关系,须以“意”、“情性”为主,“真于情性”,使读者“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才能“风流自然”。尤赞赏“情在言外”、“旨冥句中”,具有“文外之旨”、“含蓄之情”的艺术表现。首次对诗歌的风格、境界加以分析描述,将诗歌的艺术风貌分类归纳为识理、高古、典丽、风流、精神、质干、体裁“七德”,又分为高、逸、贞、忠等“十九体”。有《诗式》、《诗议》、《杼山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