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格丹诺夫 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огданов1873—1928 俄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原姓马林诺夫斯基(Молинновский)。1899年毕业于哈尔科夫大学医学系。90年代是革命的民粹派。1896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本著作《经济学简明教程》(1897)曾得到列宁的好评。1903年参加布尔什维克派。在第三、四、五次党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曾任布尔什维克机关报《前进报》、《无产者报》和《新生活报》编委。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政治上成为召回派的代表,组织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前进派”,宣传“造神说”,哲学上宣传马赫主义。1909年6月在《无产者报》编辑部扩大会议上被开除出布尔什维克党。1911年脱离“前进派”组织。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是共产主义科学院院士,“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21年起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1926年在莫斯科创办输血研究所,任所长。1928年因在自己身上进行输血试验失败而去世。哲学上初为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者,著有《自然史观基本原理》(1899)。后受奥斯特瓦尔德“唯能论”影响,自发表《从历史观点来看认识》(1901)后,逐步转向马赫主义。在《经验一元论》(3卷,1904—1906)中,创立经验一元论,认为“物质”、“精神”、“绝对真理”这些基本概念,都是“认识的偶像和物神”,已变得毫无意义。他把世界的基础叫做“要素的混沌世界”,而“要素”就是感觉。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人们的“心理经验”,在“心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物理经验”,然后产生出认识。把“物理的东西”看作是“集体经验”,把“心理的东西”看作“个人经验”,“物理的东西”是“心理的东西”的“代换”,即派生物。认为真理是“集体经验的组织形式”,真理的客观性在于它的“普遍的意义”即许多人的看法一致性。将时间、空间、因果性和规律性都看做这种经验的“组织形式”。将生产关系说成是“第一性的起组织作用的思想组合”,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按这两个词的确切的含义来说,是等同的”。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批判了上述哲学主张,指出这种哲学的实质是唯心主义的。1910—1915年又提出“生动经验哲学”,试图把客观世界的本质理解为“生动的集体劳动”。十月革命后,主张创造“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以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提出“组织形态学”,将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说成是人们“普遍地组织起来”的经验。被当代一些学者认为是系统理论的先驱,苏联学者也认为“波格丹诺夫的组织学是最早出现的这类尝试当中的一种”。主要著作还有《生动经验的哲学》(1913)、《普遍的组织科学(组织形态学)》(3卷,1913—1922)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