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户学 亦称“天保学”、“天朝正学”。日本江户时代中期通过编纂《大日本史》而形成的学派。因由水户藩主德川光国(1628—1700)在水户(今茨城县水户市)发起并组织,故名。为增强水户藩在德川幕府中的地位,1657年德川光国在“大义名分”的口号下,招聘大批学者编纂《大日本史》,在连绵二百三十余年的编纂过程中,形成以朱子学为宗,又兼容其他学派的思想体系。其发展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德川光国设彰考馆为中心,着重发展历史学。水户史学的思想主体是朱子学的正统论和名分论,并吸收了山崎闇斋的敬神尊皇思想。提出通过编纂《大日本史》,以辨明正统无统,有罪无罪,使君臣大义炳然,乱臣贼子,无所逃罪。代表人物有:安积澹泊(1656—1737)、栗山潜峰(1671—1706)、三宅观澜(1674—1718)等。后期以天保前后德川齐昭(1800—1860)设弘道馆为中心,着重推行政教学。此时幕府体制行将崩溃,西方思想不断渗入,水户学已不局限于史学,扩大到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等领域。代表人物有藤田东湖、会泽正志斋、藤田幽谷(1774—1828)等。除主张名分论,强调“君臣之分一定而不变”的尊皇思想外,还取折衷态度对待其他学派,对王阳明、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也不乏赞扬之语。主张攘夷,通过宣扬国粹论来推动排外,特别是抵制西洋思想的影响,成为幕府锁国政策的理论依据。在政治上提出四大纲目,即“修内政”、“整军令”、“富邦国”、“颁守备”。要求通过倡农本、振士道、用贤才、止奢侈来实现富国强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