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一致论cognitive consistancy theory
对于态度的形成,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过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1)学习论,认为态度和其他习惯一样是通过后来学习而获得的。(2)诱因论,认为一个人采取的态度受他对收益多少的考虑决定。(3)认知一致论,这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理论。认知一致论强调人在认识中总是寻求一种平衡的、一致的、协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有几种信念或观点彼此不协调,他将感受到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引起认知结构的重新组合, 以便恢复认知结构的一致性状态。这一理论直接起源于心理学中格式塔学派的知觉完形观和勒温(Lewin,K.)的场论,它试图说明态度的不同成分之间有趋向一致的压力。认知一致论有三种变式。第一种变式是平衡论(balance theory),它是由海德(Heioler,F.)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海德提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欲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和平衡的压力,如果出现了认知不平衡,趋向平衡的形式在于改变现存的认识之一,或添加一种新的认识,以校正不平衡。在这个系统中存在三项要素:P代表观察者,O代表另外一个人,X代表一个态度主题。这三项要素之间存在三项评估:P对O的评估、P对X的评估,以及O对X的评估(见图)。所谓平衡的系统是指,你和你所喜欢的人意见一致,或和你不喜欢的人意见不一致,不平衡的系统则指,你和你喜欢的人的意见不一致,或和你不喜欢的人意见一致;换言之,只有在这个系统的三项评估中,有一项或三项评估为正时,系统才能达到平衡。
不平衡结构趋向于朝平衡结构改变,改变的方式有很多,平衡理论用“最少劳力原则”(least effort principle)来预测改变的方向,即在最终平衡的目的下,人们以改变最少知觉关系的方式来达到平衡。平衡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以较为简单的概念说明了认知一致论的基本想法。认知一致论的第二种解释是认知-感情的一致论(cognitiveaffective consistancy)。这一说法的基本假设是,我们的信念或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我们的感情偏爱所决定的。罗森伯格(Rosenberg,M.J.,1960)曾进行过一项实验,证明了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中,感情的改变能引起随后的态度改变。认知一致论的第三种变式是认知失调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它的基本涵义是:态度如果与外现行为不一致时,将会为保持与行为的一致而趋向改变。失调论是由费斯廷格(Festinger,L.)于1957年提出的。这一理论最初提出时主要集中在信念与行为不一致的起因研究,强调不一致可以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1)决策的影响,即在两种强度相近的态度中进行抉择后引起的变化或新的失调。(2)与态度相悖行为的影响。这些不 一致都将引起认知的失调,有种种不同的方式减轻失调,最重要的一种是改变态度以达到态度和行为的一致。

不平衡
认知平衡模式图